毒蘑菇中毒(神经精神型)

 

()流行病学特点

毒蘑菇又叫毒蕈,在我国毒蘑菇约有100种,据资料记载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10种,它们是褐鳞小伞、肉褐鳞小伞、白毒伞、褐柄白毒伞、毒伞、残托斑毒伞、毒粉褶蕈、秋生盔伞、包脚黑褶伞、鹿花。毒蘑菇中毒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但不同地区毒蘑菇的种类不同。毒蘑菇中毒多发生在夏秋阴雨季节,以家庭散发为主,有时在一个地区连续发生多起。由于辨别毒蘑菇非常困难.在采集野生鲜蘑菇时,常误采毒蘑菇食用而中毒。食入干毒蘑菇也可中毒。

 

()临床表现和预后

引起该型中毒的毒蘑种类较多,约有30种,所含毒性成分多种多样,多为混合并存,目前尚在研究之中。临床表现最为复杂多变,潜伏期一般为半小时至4小时,最短仅10分钟。以精神兴奋、精神抑制、精神错乱、矮小幻觉或以上表现交互出现为特点。病人产生幻觉、狂笑、手舞足蹈、行动不稳、共济失调,形似醉汉,还可出现“小人国幻视症”,闭眼时幻觉更明显,尚可有迫害妄想.类似精神分裂症。重症病人出现谵妄、精神错乱、抽搐、昏迷等。可有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流涎、流泪、大量出汗、瞳孔缩小、脉缓、血压下降等。也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如瞳孔散大、心跳加快、血压上升、颜面潮红。部分病人有消化道症状。病程12天。病死率低。

 

()诊断依据

1.有食用野蘑菇史。

2.临床表现与毒蘑菇中毒相吻合。

3.动物试验目前尚无毒蘑菇毒素检验方法。动物试验对快速查明某些蘑菇是否有毒具有重要作用。可采集病人吃剩的食物、剩余野蘑菇或再到鲜蘑菇生长处采回同种蘑菇,进行简易动物试验。

4.型别鉴定把剩余的或再次采集的蘑菇送植物或真菌研究部门进行毒蘑菇形别鉴定

5.鉴别诊断毒蘑菇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症状应注意与细菌性食物中毒、急性痢疾、急性胃肠炎进行区别,毒蘑菇引起的急性胃肠炎一般不发热,无里急后重和脓血便等特点。

 

()治疗原则

1.尽早迅速排除毒素。一旦了解到病人有进食野蘑菇的病史.必须提高警惕,以免延误治疗,治疗越早.预后越好。目前对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尽早排除毒素对预后非常关键.强调及时催吐、洗胃、导泻、灌肠。凡食后10小时内或者稍长时间无频繁呕吐、腹泻者,均应采取彻底排毒措施。催吐可用手指、鸡毛、筷子、压舌板等刺激咽部促使呕吐,也可用药物催吐。对呕吐次数不多的病人应洗胃,直至洗出液与灌洗液色泽相同为止,洗胃后再服活性炭等以吸附毒素。中毒时间较长或腹泻次数不多的病人,应及时导泻。注意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病人不宜用硫酸镁导泻。对尚未发生腹泻者可用温盐水或肥皂水高位灌肠。早期可大量输液,并给利尿剂,使病人大量排尿.排除毒素。

2.胃肠炎者应积极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平衡紊乱。

3.对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应用阿托品、654-2治疗,对精神错乱和幻觉可给予镇静剂.对病人进行良好监护也非常重要。

4.严重中毒者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溶血型中毒、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脑病、严重肝、肾损害及出血倾向者。

5.对毒伞、白毒伞早期可使用巯基解毒药。

6.对症治疗。

 

()控制和预防

1.停止食用并销毁毒蘑菇和用毒蘑菇制作的食品,加工盛放毒蘑菇食品的容器炊具也应洗刷干净。

2.毒蘑菇中毒的原因主要是误采、误食,由于毒蘑菇难以鉴别。在中毒发生后应及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教育当地群众不要采集野蘑菇食用,以免中毒再次发生。